彭亮:设计产业 离不开评论家、策展人的倾力推动
每年4月的米兰设计周是全世界设计师和设计爱好者们的朝圣天堂。彭亮教授十多年间一直游历并研究米兰的设计产业模式,用脚步丈量米兰的每一条街道,也通过游学的方式将米兰的人文艺术分享给热爱它的人。
当中国设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时,我们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设计发展体系,构筑健全而完善的设计金字塔。彭亮教授认为,设计评论家、设计策展人、设计战略家是金字塔尖的顶级人才,这些人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运转。而中国正面临这些塔尖人才的缺失。或许他们在登顶的路上,或许在默默的准备着。当整个社会环境、产业发展积淀到一定时刻,这些力量必然会迸发出来。
彭亮教授
《中国美术报》:您觉得意大利设计产业推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彭亮: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困扰我的问题。从设计人才的金字塔来说,我们现在缺少塔尖的一些人物,中国缺少一流的设计评论家、设计策展人、设计战略家。我研究了十多年的意大利、米兰,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设计评论家和设计策展人,同时包括一流的设计基金会、赞助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最关键的一步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三杰背后,最重要的支柱人就是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中国缺少这种公益基金和赞助人。
像王受之老师、林作新教授,许柏鸣教授,许美琪教授,包括我本人,某种程度都在承担设计批评的角色。只不过目前我们的处境在中国是非常尴尬的,我们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中国缺乏一种真正能够容纳、接受设计批评的社会环境,舆论渠道和法律保障,往往容易陷入到一个尴尬或者被批判的处境当中。
另外策展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意大利能够在二战以后,从一个战败国成为西方工业七强之一,成为引领世界设计潮流的设计王国,展览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创办于1960年到现在已有58年历史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就是由最好的行业协会、策展、展览公司举办的,持之以恒坚持到今天,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由于好的策展人和机制,他把一个家具展变成了影响全世界的米兰设计周,又诞生了非常多的引领世界的创意设计园区,比如像米兰的托尔托纳地区,就是由学者、开发商、基金会这样的设计伙伴机构,把一个废弃工业园区变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创意设计园,成为每年米兰设计周最重要的外展区。这些都是中国将来要走向复兴,要成为设计制造强国必不可缺的人才。
中国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展览,像上海展、广州展、深圳展甚至东莞的名家具展,近几年都是有策展人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重要的专家、学者、设计机构,重要的艺术家、建筑师在成为策展人和顾问以后,让中国的展览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亚洲一流的家具展。包括设计周,比如香港的设计周、深圳的设计周、广州的设计周、北京的设计周、上海的设计周,都是受到了米兰设计周的影响,也是在一批重要机构、策展人、政府以及行业的资助下,形成了设计周现象,从而带动中国设计的繁荣和进步。这是设计界非常重要的现象。
米兰国际家具展现场
《中国美术报》:您认为作为设计评论家或者设计批评家,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的素养?
彭亮:设计师是塔基,设计理论家是塔中,设计批评家在塔尖,这实际上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真正合格的或者优秀的设计批评家,一定要有长时间的设计职业生涯的积淀,设计研究学术的积淀,能够打通学术界、产业界、企业界的的能力。他既要懂学术、懂理论,又要懂生产、懂制造、懂企业,同时要有学术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称职的设计批评家。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不能成为一些企业或者行业的吹鼓手,现在中国也不缺乏一些非常著名的专家教授,为了金钱利益,去帮企业或者行业、品牌做传播推广。某种程度是一种广告营销的角色,我们把它称之为犬儒现象。它要有一定操守,能够保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理性思考,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中国要有非常好的机制和法律环境,因为一定要保护批评家,要保持批评的声音,否则这个行业很难得到良性的进步。中国有很多娱乐明星给家具这样的民生产品代言,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遏制,对此我批评了十多年,一直是人微言轻。家具这样的民生产品是不需要娱乐明星代言的,意大利只会找工匠,企业家或者设计师为企业代言。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的主流媒体,乃至央视都没有去揭穿,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畸形的、泡沫现象在泛滥,让中国的产业企业走很多弯路,就是因为缺少良心的、理性的、权威的批评。
《中国美术报》:您认为设计媒体在整个设计行业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或者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彭亮:设计媒体首先应该成为行业的理论高地,战略高地,批评和交流的平台。米兰能成为真正的世界设计之都、世界设计的高地,媒体是功不可没的。目前米兰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从最权威的、历史最悠久的《Domus》,到现在米兰设计周的总策展人《INTERNI》这本设计杂志,另外《DDN》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米兰设计周推手。在无纸化媒体盛行的今天,米兰依然有世界上最多的纸媒,十多本设计杂志活得风生水起,并引领着世界。米兰的网络媒体也做得很好,现在工业设计界影响最大的《Design Boom》就是2000年前后在米兰创办的,这两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的设计媒体跟意大利米兰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首先设计批评的板块还不够尖锐、成熟、权威。媒体成为设计的传播推手、策展力量也还有上升空间。
米兰卫星展的20周年特展
《中国美术报》:世界各国的展览也代表各个国家不同的设计力量,您觉得这几个主流展览之间有哪些差异?
彭亮:我觉得这些世界一流的展览真正在引领世界设计产业和商业的进步。这些展览都有不同的历史,大量值得关注的展览是1945年二次大战以后创办的。因为1945年在全球范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黄金时代,我们称之为50年代。50年代在建筑、设计、展览领域都出现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引领世界的这些重要设计奖项,也是在50年代诞生的。像德国的IF、红点,意大利的金罗盘(Compasso d`Oro 设计奖),日本的G-mark,美国的IDEA都是在那个年代创办的,这些展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以家具产业为例,创办于1961年的米兰展是家具展览的龙头展、潮流展、风向标。米兰展是综合展和成品展,他的单、双年展有厨房卫浴展、灯具展、办公展。但是两年一度的科隆、汉诺威的家具五金材料机械装备展,也成为家具上游产业的创新展。科隆展主要是在家具材料上游的五金、原材料、面料和机械展。汉诺威更是整个家具工业的上游装备展,从树林砍伐到工业4.0生产线。所以他们是代表上游的创新。巴黎的装饰展更多代表装饰和软装,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这些展览很好地为家具行业的上游中游下游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并且是互相弥补的,他们的展期都是错开的,这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展览业去借鉴学习。
美国的高点展是这些展览里面历史最悠久的,它是在1945年以前就创办的。因为美国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进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国家,某种程度它也是整个北美地区最重要的家具商贸站,所以他一直能够发展到今天。相对来说高点展的影响范围是以北美地区为主的。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它的生活方式、文化趣味和时尚潮流,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美国的高点展和美国的家具文化实际上是基于欧洲的基础,又融进了全世界五大洲的文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家具和高点展是最好的混搭文化的大熔炉,所以形成了影响当代世界家具的重要潮流,就是美式或者美式混搭风格。
目前影响未来世界家具潮流的风格无非是中式、当代中式、意大利、意大利新奢华、依然是主体的现代简约和设计的常青树北欧风格。现在每年在斯堪迪纳维亚地区的斯德哥尔摩也有非常重要的北欧设计周、北欧家具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世界家具的潮流。因为它是基于人机工学、生态学和美学,我们称北欧为设计界的常青树,他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看待设计类比赛?
彭亮:设计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每一个年轻人要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或者平台就是参加设计大赛。根据我个人对设计师个案的研究,我总结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点。国外的设计师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成长机制或者竞争机制,我把它称为三个渠道,第一,年轻的时候去参加设计竞赛;第二,通过设计竞赛之后,跟知名企业做设计合作;第三,要让自己的设计作品被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
早期中国的设计大赛基本上是图纸竞赛,是虚拟竞赛。20年前我们策划了乐城杯国际家具设计大赛,首席评委是赫尔辛基设计大学艺术设计大学的老校长,北欧的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当时他看见满地的设计效果图,询问我们作品和家具在哪里,他说这种效果图跟真正做成家具还有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要模型化结构化,要经过生产工艺材料五金的检测。我是很难看出这些效果图能不能真正做成成品,但当年就是那样。后来慢慢地我们的设计大赛就开始有实物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设计大赛也在逐步地跟国际接轨,中国的设计大赛是让年轻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重要推手,可以先是方案大赛,最后由赞助机构把优秀作品做出来。中国金斧奖家具设计大赛的名字,就是我当年策划出来的。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把比赛跟国际接轨。我们进入米兰,也是通过朱小杰、侯正光、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去赞助的,从坐下来到站出来,让中国设计在米兰发声。
2019年4月彭亮老师带团在米兰国际家具展现场教学
①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整木头条、整木智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