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扒那座风口浪尖上的城市…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在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畔,江南贡院那片粉墙黛瓦古典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
在明清两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江南贡院都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其考试号舍多达20644间。
从这里录取的学子,高居全国各省之冠。仅清代,从江南贡院走出去的状元就有58名,占清代状元的一半以上。
南京历史遗迹众多,但实在没有哪处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如同江南贡院那样,能够充当南京城市性格的塑造者,将“学而优则仕”写在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
在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南京一直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最重要政治中心与国家智库。
这样的定位,是南京的城市底色——
即便到了21世纪,仍旧对这座城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政商版图影响深远…
前几天,江苏省官媒连续发表了三篇振聋发聩的重磅文章。
第一篇文章探讨“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
文中赞扬杭州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之际,能够率先开启“硬核创新”,开启新的风口创新。
第二篇文章追问“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文章直言不讳地将南京与杭州直接拿来作横向对比,检讨南京在产业发展与创业氛围等方面的差距。
第三篇文章反思“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这篇文章上来就点出了这两座东部发达省份省会城市在GDP方面的差距,宁杭差距扩大至3360亿不说,南京连经济第十城的位置都守得很辛苦…
江苏省官媒的灵魂三问,不仅将自家省会推向风口浪尖,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城市反思浪潮”。
这几天,翻看了各路媒体同行的解读之后,发现大多都是围绕两个话题展开:
要么公知上身,以客观理性的姿态呼吁其它城市都去反思;
要么干脆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为了卖本地的房子一拉一踩。
实在看不下去了,今天我决定聊点儿新东西。
我们必须要承认,江苏省的灵魂三问是一次“刀口向内”的深刻自省。
说句特别直白的,宁杭之争由来已久,如今杭州一马当先成了众多核心城市学习与反思的对象,一般的“老对手“遇上这事儿躲都来不及呢!
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南京绝非等闲之辈,如此敢于直面问题,如此敢于自省与反思令人钦佩不已,本质上是敢于自我革新的实干家做派!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市经济得以高速成长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良性竞争密不可分。
客观来讲,南京实在有太多的光环和先天优势——
论地位,杭州与南京,同为东部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长久以来本就不相上下,如果比较国字头的资源,南京明显压过杭州一头;
论人才培养,杭州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院校,而南京却有南京有2所985院校、8所211院校,也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第三多的城市;
论产业能级,南京在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方面早有布局且实力雄厚,门类较杭州相比也更加全面…
但即便如此,依然没能孵化出类似杭州那种代表前沿科技的“科创六小龙”,这让许多关心南京城市发展的人们感到震撼。
我在之前稿子《全球火爆的DeepSeek,终将改变亿万国人的命运前程…》里曾说过,DeepSeek及六小龙之所以能诞生在杭州——
得益于杭州深厚的互联网经济集聚效应、得益于顶尖人才的培养体系与人才政策、得益于纯粹的营商氛围与当地高效的服务意识。
坦白来说,杭州的这些优势里除互联网经济的底子外,南京乃至多数头部一二线城市做得也都相当不错。
南京之所以没能像杭州那样批量诞生风口独角兽,更多是城市定位与基因的差异。
至于营商环境、人才培养与资本创投层面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其实早在城市定位敲定时就已有了定数…
正如前文所说,在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一直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最重要政治中心与国家智库。
在产业门类方面,南京也是我国少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在传统工业领域,扬子石化、南钢集团、南汽集团撑起了石化、钢铁、汽车制造三大领域;
在新兴产业领域,集成电路有台积电南京厂、华天科技,新能源汽车有蔚来、比亚迪生产基地,软件业有中国首个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南京软件谷。
从排面这一块来说,南京的产业结构放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将这样的配置再往下解构就会发现,它们大致有两个来源:
一是政治地位带来的,二是地缘优势带来的,本质上都属于自上而下的红利。
今天,南京的核心经济形态可以概括为国企构筑基本盘、外包分羹新风口、to B导向明显,以上正是南京经济链条底色下的必然产物。
1)国企扎堆
截至2024年末,南京共有334家国企和20家央企,年营收达到36万亿。
南京国央企数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与此同时,其它几座头部省会城市,广州、杭州、成都、武汉的国企数量分别为312家、75家、285家和327家,央企数量分别为21家、11家、18家和25家。
反观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南京常年保持在40-45%之间,在民营经济普遍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属于“相对异类”。
此外,南京的国央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家在行业内的规模、角色与生态位非常类似,大多处于第二梯队上游的位置。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可以靠着既有的规模优势与资源优势已经能活得比较滋润,没动力也没必要去瞎折腾。
2)外包生态
名企外包业务同样是南京经济版图的大头儿。
在南京,你能找到给华为、中兴做软件外包的科技公司,也能看到给小米、荣耀搞研发的研发部门,甚至还有给《哪吒2》这样的爆火影片做项目的文化创意外包团队…
这么多外包企业之所以扎堆儿南京,离不开科研院所与腹地劳动力两大核心资源。
但外包业务的被动分工与利润天花板终究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经济链条,直接导致留在南京的人才不得不为其它城市的to C大鳄添砖加瓦。
归根到底,这仍旧属于自主研发未成熟、风险偏好总体趋保守才会产生的经济链条。
3)to B导向
南京拥有庞大的国央企总部或分支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网自动化及电子工业为代表的垂直型产业生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南瑞集团、熊猫电子以及南京软件谷的一大票聚焦于工业软件的科技公司,这类企业高达八成以上的营收来自政府采购与大型机构订单。
这一导向的优势在于,用不着费心消费者需求与用户情绪体验,只要服务好机关、机构和上游企业就能实现旱涝保收。
但缺陷在于,to B企业往往市场敏感度不高、抗周期波动的能力不强,一旦行业风口出现变化,之前积累的技术优势很可能要重新归零。
这样的颠覆,在最近几十年的科技变革中简直一抓一大把。
反观国内外那些真正雄霸一方、能推动所在城市或国家产业形成雨林的企业,大多都是to C导向,美国硅谷、西雅图,中国的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杭州滨江未科等等…无不如此。
对于行政主体和市场主体来说,南京现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屏蔽了惨烈到刀刀见红的市场竞争;
对于成千上万的个人来说,这既符合“老老实实找个班上”的心态,又塑造了极其厌恶风险的普遍心态。
南京现有经济产业链条,直接塑造了这座城市人力资源环境与资本创投环境。
南京拥有12所“双一流”高校以及50多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80万。
除此之外,南京还有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这是不少同级别城市不具备且一时半刻无法单靠自身发力就能赶超的资源。
但是,其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转化,仍旧是附着在“体制”、“外包”与“to B”路径导向的配套资源。
像本地最有名的南京大学,每年超30%的应届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像机关单位、各类事业单位、高校、国央企颇受欢迎。
有调查统计显示,在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其它本地高校,倾向于体制内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比例还要更高。
而一切创新型与风险偏好趋于积极的人才,则更愿意奔向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寻求机会。
在南京的高教圈里甚至流行一种调侃:“拿到了南京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等同于获得了一张去北上深的高铁票。”
这些天里,我看到了不少文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为南京的高校与高技术人才感到“惋惜”。
大可不必!
我们不应过度苛责高学历、高技术人才该有怎样的择业偏好或风险偏好,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个人发展需要与环境后天塑造。
刚才咱们也说过,南京的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依附于本地经济链条形态的配套资源,择业观集体趋向于保守只是这一经济链条形态的外化表现,而非原因。
此外,南京现有的经济链条与产业结构还直接塑造了当前的资本创投环境。
听过一个笑话,欢迎接触过南京VC或者互联网的朋友批评指正。
说有一老兄去南京谈风投,激情四射地讲着ppt上描绘的宏伟蓝图;
没成想VC这边儿的大爷一摆手,说的话就跟三句半里的第四个人似的——
“等你们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我们再面谈吧…”
寥寥数语,将南京的风投偏好讲了个溜透,难怪有人抱怨说:“在南京找产业化资金,比找院士难多了。”
据统计,体制内经济的流程化思维叠加相对区域保守的风险偏好,使得南京的投资者更加重视“不出错”。
可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一家成功的阿里巴巴或者一个成功的DeepSeek背后,必然是无数个倒下去的无名英雄。
像在北上深杭或是硅谷湾区,最司空见惯的打法是,无数基金股东众筹,找专业经理人打理,分散到若干项目中,有一个项目成功了,整体回报也就有了保证。
可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南京还是其它大多数强二线城市,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VC环境。
这也是阿里巴巴或DeepSeek这样的链主企业未能在更多城市遍地开花的核心原因之一。
据统计,风险投资在南京GDP中的占比仅0.9%,而在杭州这一比例为2.7%。
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只是数学意义上差了三倍的问题,更重要的差异在于有没有让新兴科创企业实现野蛮生长的肥沃土壤。
来自江苏省的灵魂三问,的确是件好事。
面对杭州的“出圈”,南京选择深刻“自省”值得称赞!
前些天看到一位网友说了句话糙理不糙的话,感触颇深:
“江浙沪果然不养怂包!”
我们由衷希望看到全国遍地都是这样刀口向内、锐意进取的城市。
下面,来到本篇文章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坚定地认为:DeepSeek与杭州科创六小龙,绝不是南京的阿克琉斯之踵。
南京也好,其它头部强二线城市也罢,没有必要盲目对标杭州。
我们的建议是:
积极汲取兄弟城市的长处且辩证地结合自身实际为我所用,放下赶超思维,守住自己的“长坡厚雪”,将自己的既有长项发展为明星链主。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反复强调:任何经济成果都根植于一定的经济链条,而经济链条的千差万别又深受地理条件、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影响。
一个经济实体不可能掌握所有产业形态,特别是在“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时代里,沿着既有链条攀爬升级路径,显然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南京,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
作为安徽省的经济省会、江苏省的行政省会以及台湾省的精神省会——
打从放下高姿态自我深度求索的那一刻,它就已经赢了一大半。
放在全国都算得上富饶的经济腹地与众多国央企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注定了这座城市有着极高的发展下限。
南京若要突破当前的发展上限,就必须在强化既有产业资源的同时,为创新型民营企业的野蛮生长营造足够肥沃的土壤与生长空间。
2025年,大碗团队将前往南京考察调研。
届时,我们还将在第一时间向大家分享有关这座城市以及南京房地产市场的点点滴滴。
想和大碗团队同行、拿到第一手资料的朋友,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大碗咨询师微信。
来都来了,交个朋友!
① 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整木头条、整木智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④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中华整木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更不表示本站支持购买和交易,本站对网页中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