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预警!这可能是未来10年最残酷的真相…

大碗楼市 作者: 拓海 时间:2025-02-19 11:30:01 浏览:911
字体:T T T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各位老铁,2025年刚刚开工,山东一家可老大的企业就开始边整活边出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了!

一家叫舜天化工集团的企业专门发了个通知,说让28-58岁的工友在2025年9月30日前解决个人婚姻问题;

一个季度内完不成检讨,两个季度完不成公司考核,三个季度还完不成个人离职。

不光下通知给硬指标,还给扣帽子呢!说要是不结婚,这叫“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这个事儿一出,还专门有记者去求证,工作人员证实这是公司内部事,是公司高层做的决定;

又打电话给当地人社局确认:确有其事,但目前已经要求整改,算是非公开官宣该企业吃瘪…

考公大省的企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或许,我是说或许出发点不坏,但这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那是相当值得商榷!

问题来了,结婚这事儿到底有多火烧眉毛才能让企业也跟着着急上火?

老铁们,说出来怕你们不信,就现在民政局的红毯可能比你家的猫抓板还空虚寂寞冷!

2025年情人节刚过去没几天,全国不少地方都反映说,2月14日当天登记的新人排着队创新高;

但早几天公布的另外一组年度数据,却分分钟给上了把眼药——

2月9日,民政部官网发布了《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结婚人数610.6万对,同比下降20.5%,离婚登记262.1万对。

结婚人数创下了改开以来的最低纪录,与十年前相比妥妥腰斩,而离婚登记增加2.8万对,上升了约1.1%。

好家伙!你以为这单单是多少对新人扯证或者多少年轻搞对象的修成正果吗?

这哪是结婚率曲线啊?这不分明是多少个行业的高空跳伞线路图吗?

我听说这组数据一出来,婚庆公司老板开始练胸口碎大石、母婴用品代工厂插杆儿后悔没学闪电五连鞭、课业辅导班的校长加班加点修炼金钟罩铁布衫…

耍什么把式、面子不面子那是次要的,能来钱儿干啥都中啊!

可是,年轻人为啥不结婚呢?

有人从年俗上找答案,说2024年“寡妇年”,得避开…

朋友!真要那么简单咱写稿子讨论它干什么玩意儿啊?咱是个房产号,又不是修仙号。

所以,还得拉长时间轴来看大趋势——

我们国家是从1985年开始,第一次公布结婚人数,到今天刚好40年,从大趋势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是1985-2006年的21年里,年均结婚人数在800-1000万对,表现得相当稳定;

第二阶段,在2007-2013年,总共6-7年的时间,结婚人数迅速增加,从每年1000万对增长到1300万对;

第三阶段,从2013年到今天,结婚人数一路下跌,2022年跌到了684万对,2023年结婚人数来了把报复性反弹到了768万对,到去年再次打回原形,跌到只有610.6万。

与此同时,全国总体平均初婚年龄目前已经突破29岁,一线城市已经超过33岁,90后群体未婚率高达63.8%,跟居民杠杆率差不多;

而在一些二线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婚庆公司、婚姻中介转型剧本杀门店”这种魔幻现实,有人说荒诞,但更多真就是无奈。

你以为他们愿意折腾呢?脱离舒适圈这种事儿是高度反人性的…

但你说到天边去,也得认清一个现实:结婚人数很可能已经回不去了,这跟出生率高度相似,根据各国的历史经验几乎都是——政策刺激能改变斜率,但改变不了大趋势,因而总体不可逆。

结婚人数是新生儿出生率的前瞻性数据,结婚登记人数减少,必然带来出生人口跟着减少,且结婚时间点与要孩子时间点还越拉越长。

以前是头一年结婚,隔年要孩子,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1-2年,但现在这两件事的时间差已经扩大到2-5年,翻了一倍不止。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演变为新生儿持续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结婚人数,开启婚育的下行螺旋。

关于结婚人数一路走低的原因,我看到各路媒体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结婚主力军人数一代更比一代少。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咱讲话儿了,你一项文艺活动再陶冶情操、喜闻乐见,活跃人口的基数少了,参与的人可不就越来越少了嘛…

另一个是结婚成本让人们感到不堪重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时曾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在我国,结婚花费平均已经超过33万,是当年全国居民总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还多。

单看这组数据,那谈感情确实有点儿伤钱,多少算是甜蜜的负担吧…

但是!但是!

以上尽管说的是客观现实,但真的不足以将结婚人数和出生人数变成“时代的眼泪”。

真正的问题是婚姻生活成本过高与深度工业化。

接下来咱们一项一项来深扒。

我们这里说的“婚姻生活成本”与“结婚成本”不是一回事儿。

前者强调的是结婚前后的恋爱、彩礼、三金、婚礼等方面的花费,而结婚成本主要是购房、育儿、教育等方面开销,后者与前者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

就近40年的结婚人数统计来看,1985-2006年间结婚人数一直很稳定,2007-2013年甚至达到历史峰值。

在这背后不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婴儿潮与回声婴儿潮开始依次进入婚姻,更伴随着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开销保持相对低成本且长期稳定。

我们注意到,2014、2015两个年份结婚人口较2013年比虽有所下滑,但还未能引起质变。

真正让结婚人数与出生人口开启双双下行螺旋的是2016年。

当年全国范围内的“涨价去库存”让购房这一婚姻成本的绝对大头儿,在短期之内突破了居民的承价上限甚至是负债上限。

这一点,从近十年来的居民杠杆率与居民贷款同比增速两项数据的背道而驰就能看个溜透。

翻成人话说就是负债一年比一年高,但后劲儿是一年不如一年。

另外一项婚姻成本的大头儿——育儿和教育开支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若将读大学期间的成本计算进去,则需要花费68万。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的数额时全国平均值的123.85%,而农村居民的数额时全国平均值的67.78%;

相对应绝对值为84.22万和46.09万,分别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15.54倍和约19.94倍。

这些花费中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开支等消费性支出和人情往来、兴趣爱好、玩具饰品等非消费性支出。

尤其是衣食住行和医疗教育,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些成本的陡然提高,一方面让想生的群体自觉高攀不起,另一方面也让本就模棱两可的人想要避开这一切,用“拒做资本韭菜”的口号给结婚率和出生率贡献负反馈。

当然看得见的如购房开支、育儿开支这些结婚成本还只是结婚率、出生率一路走低的导火索;

真正导致这两项与经济发展和资产价格强关联性指标不可逆的,还是深度工业化。

为啥这么说?看看下面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世界银行及联合国的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球结婚率最高的国家及地区依次是埃及、土耳其、塞舌尔、马尔代夫、伊朗、哈萨克斯坦、约旦、美国犹他州、印度阿尔及利亚。

除美国犹他州受到宗教因素影响外,其它均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经济体。

而结婚率倒数十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德国、加拿大、法国、芬兰、瑞典、韩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

清一色发达工业国,就即便是欧猪国家再烂,到今天这一刻也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高收入国家。

毫无疑问,工业化已经成为结婚率与生育率长期低位运行的最大推手。

有一种说法是,工业化批量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精致利己主义”…

坦白说,这个观点我并不能苟同。

这是典型没有搞明白工业化的来龙去脉,而只看到了某些表象就急于给人扣帽子。

所谓工业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工业产量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业务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换句话说,就是生产生活这条经济链条的全面革新,像我们司空见惯的消费主义涨潮与退潮、资产泡沫周期的起伏等,都是工业化之上的必然产物。

在过去,人类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生产活动过度依赖重体力劳动。

天生体格体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注定处在家庭生产关系的依附位置。

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本质上描述的就是这一生产关系。

可是,当现代工业化不断深入,男女在体力体质上的差异不足以将收入断层式拉开时,女性也就获得了更加独立的经济自主权。

尤其当办公室工作的收入回报可以轻松超过户外重体力劳动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经济自主权必然进一步凸现,相比之下,“搭伙儿过日子”的必要性也就不断被削减。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婚姻里的情绪价值也慢慢地被不断更新的工业产品或衍生品所替代——

同样是高档服装和高档化妆品,一部分人即使乐于消费也更热衷于取悦自己;


同样是摆盘精致的法式西餐,一部分人即使乐于享用也更倾向于独自享用;


触手可及的移动互联网、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让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愈发简单和廉价;


多如牛毛的明星演唱会、体育赛事以及说走就走的旅行,足以拉高适婚人口的欲望边界与感官刺激阈值…

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实生活里的婚姻,年轻人会怎么想?你猜。

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不断渗透进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

具体体现就是,消费门类愈发精细化、服务消费愈发分众化、必要支出愈发复杂化。

具体到婚姻生活和生儿育女,你会发现:

妻子或老公的日常用品和花钱噱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零食和玩具品类越来越多,来自教育方面的焦虑性支出越来越大,就连新生儿要打的各类疫苗也得从出生一路断断续续打到念小学…

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必要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资本创造出来的需求?大概只有资本说得清楚。

这就怪不得年轻人口耳相传——人生绝非轨道,人生是旷野了。

这几天看到不少评论说:“结婚人数和出生人数持续走低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利空。”

好吧,如果你把房地产市场不分区域、不分城市、不分地段、不分品质地视作一个整体,那你们赢了!

确实是房地产的利空,而且是最大的那一个,毕竟少子化和老龄化必然带来总需求萎缩。

但对于少部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来说——

总体上的出生率下滑,非但没有消极影响反而会成为客观意义上的推动要素。

这是人口流动的必然。

一座城市要想维持工业与服务业产出、教育医疗以及市政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支撑。

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不断流入,势必形成人口的不均衡集聚,从而带来马太效应。

一旦总和结婚人口和新生儿出生率进入下行螺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大概率就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参与者与服务提供者。

我们最近这些年越来越经常看到东北、中西部地区幼儿园关停、产科儿科医护人员调离、老房子卖出白菜价等等就是其真实写照。

而小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必然会进一步削减生产岗位、服务岗位的供给以及教育医疗市政等方面的运转和财政支持。

而这种情况若进一步发酵,还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外流。

这个情况在少数一二线城市眼里,那是妥妥给上分,上大分啊!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仍在被世人广泛探讨、互联网经济的重磅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六代机和洲际导弹带来的震慑依旧振聋发聩、国产电影票房杀入影史十强的征程仍在继续…

从历史的纬度看,这好像是国运与资产价格再次开启盛宴的必要前置条件;

而真正与这些决定国运的行业呈现强相关的城市,注定与所谓“最大利空”永无交集。


中华整木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整木头条、整木智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④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中华整木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更不表示本站支持购买和交易,本站对网页中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关注“整木网”官方微信,享受更便捷的服务
本页面永久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微信浏览或分享。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