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以旧换新:打通市场循环链条是王道
2007年以来,我国先后推出数轮家电消费刺激政策: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的家电下乡;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的家电以旧换新;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以及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节能惠民政策。
复盘过去家电补贴政策实施期间的家电市场表现可见,政策效果十分明显,GfK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08~2013年6年政策期惠及品类(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规模达2.6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0.6%(见图一)。
图一:2006~2023年重点品类市场规模变化趋势
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处于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每年理论报废的家电量达到1亿到1.2亿台,并且还以平均每年20%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非常大。
自2022年开始,政府陆续出台鼓励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至2024年,从中央到地方更是密集表态支持家电以旧换新(图二、图三)。4月12日,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下文简称行动方案),旨在发挥财税政策作用,鼓励地区改造家电回收网络,提高废旧家电回收效率,并通过资金政策支持家电以旧换新。
图二:2022年以来中央密集发布“以旧换新“相关政策
图三:2024年地方政府积极跟进“以旧换新“
随着各地政策陆续推出,各项换新补贴活动吸引不少消费者关注,但旧家电“占地方”“不值钱”“不好搬运”“没地方丢弃”等问题却成为消费者最大痛点。
换下来的旧家电何去何从,取决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行动方案》提出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等四大行动,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为响应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作为家电行业主力军,均在推动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产品创新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市场巨大的换新需求,各电商平台也积极布局。京东表示将在2024年联合家电家居品牌投入30亿元,加码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及服务体验升级;苏宁易购宣布加码以旧换新百亿补贴,将联合家电品牌商长期开展大力度以旧换新活动。
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数字化平台。聊城市率先打造了山东省首个家电以旧换新数字平台“惠循环”,3月22日,聊城市政府在“惠循环”平台上投放100万元以旧换新补贴券,面向在聊城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的消费者和商家。
围绕探索创新回收模式,“小智换新”等“互联网+”回收平台应运而生,专注于清洁、环境、健康、影音等智能家电领域的回收,自建全国回收处置网点以及全链路数字化系统,实现回收、拆机、质检、维修、销售处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从“小智换新”提供的回收数据中可了解到,2024年1-2月,仅小家电回收和换新量环比增长了125%,其中以旧换新比重高达98%,纯回收比重仅2%;清洁电器市场,换新比重最高的是扫地机器人,换新量占清洁电器市场51%(见图四、图五)。
图四:2024年1-2月小家电回收市场情况
图五:2024年1-2月清洁电器回收市场情况
通过互联网平台,家电回收企业可以更便捷地与家电企业、电商平台以及消费者进行沟通合作,形成家电回收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收率,还推动了家电“以旧换新”措施的良性循环。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俗语在家电行业“以旧换新”政策上得到生动体现。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消费者更新家用电器,提升生活质量,更在推动市场循环、促进家电市场结构升级、激活家电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要使“以旧换新”政策做到有效激活家电存量市场,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家电回收行业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消费者同时需要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家电回收和“以旧换新”活动。
(文章来源:GfK中怡康-公众号,侵删)
① 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整木头条、整木智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④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中华整木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更不表示本站支持购买和交易,本站对网页中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