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退潮,空间元年,探秘2019家居新趋势
曾有人这样感慨:家居圈三天,世间已三年。这话虽有夸张,但也确实说明了这个行业极高的“稳定性”。
2009年,天猫“双11”成交额仅有0.52亿,2017年以1,682亿收官,2010年小米从零开始成长为市值千亿的上市品牌,2011年陈年带领凡客在争议中“二次创业”等等。几乎在所有领域,商业竞争都以近乎搏杀的方式进行着。
而在家居业,近10年来变化极为缓慢,人们仿佛处于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有竞争,但大多是企业间的市场份额增减,格局改变缓慢而微小。即便如今,家居业在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等领域的发展仍旧缓慢。
不过,随着商业界限日渐模糊,“跨界打劫”不再成为新鲜事,家居业也开始奋起直追。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企业的应激反应更加快速,并开始主动尝新、求变。从产品的进化可以看出品牌的求变,从品牌的进化可以看到行业思维的变革,而随着思维和视野的开放,国际化参与程度的加深,家具业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化。
健全产品系列,品牌矩阵逐渐成型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家居企业多年来不断推出的诸多产品系列,已经到了一个亟需取舍和整合的时候,一些不合时宜或无法持续提升的产品系列应早日舍弃,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经典系列的持续提升以及产品完整体系的建设上来。当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实力逐步进行。
定制退潮,空间元年?模块化或是更好选择?
软体和套房产品的推陈出新,反而凸显“定制”的冷淡。或许是由于展会的定位不同,也或许是因为定制品牌更受益于建博会的平台效应,相比于七月广州建博会上定制的火爆,上海家具双展上定制品牌并未受到特别“优待”。实际上,定制与成品虽难以完全融合,两类企业最终的路径仍会归于以设计为主导的全屋家居提供方。
卖场传来的显著变化是,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空间的解决方案,不是单一的产品,也不是定制所想。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国内家居业正处于一个生机勃发的时期,各种探索和创新都在默默进行,或许再过三五年,更多优秀且愿意坚守的品牌将大批出现。
软体定制被看好,拎包入驻是未来
一些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软体消费将增长大约一半,达到 6.5 万亿美元。此增长趋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中产阶层和富裕家庭人数增多;市场上出现了经济更自由、更有经验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电子商务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体家具消费国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的软体必将属于雅露斯这些敢于创新、敢于变革的企业!
反向收购兴起,中国渐成全球家居品牌大熔炉
中国家具业逐渐兴起“反向收购”的浪潮。经过多年的积累,一些中国家居品牌开始通过收购或并购,将国外成熟的家居品牌引入国内,充分利用原有品牌成熟的工艺、历史和文化积淀,并借由成熟的渠道和经销商队伍实现品牌新的飞跃。
例如,顾家集团陆续并购了意大利纳图兹(NATUZZI)、德国Rolf Benz以及澳大利亚Nick Scali等国际品牌。慕思与意大利著名沙发品牌卡利亚(CALIA)在不久前也达成战略合作,上海家具展卡利亚首度亮相,进口与国产系列同时登场,颇受关注。
曲美家居与挪威高端家具制造商Ekornes ASA公司于8月31日正式宣布并购成功,曲美实现对后者完全控股,并将四个品牌斯特莱斯(Stressless),Svane,IMG和EkornesContract纳入旗下品牌矩阵,斯特莱斯被称为“世界上最舒服的椅子”,而曲美也完成了国际家居品牌运营商的转变。
在上海家博会,莱克星顿(LEXINGTON)家居第一次在中国参展,并带来了Artistica Home、Cypress Point以及Barclay Butera产品系列,展现了一贯原创性的精致美式生活方式。中国区总经理宋晃表示,2017年罗莱生活全资收购莱克星顿,不仅是品牌的强强联合,也让后者开启了在中国市场大家居生活店的步伐。
实际上,大概五六年前的家具展会将进口品牌与国内品牌在展馆内进行区域上的明显划分,而在近两年,这种划分不再那么明显。当越来越多的家居企业成为国际品牌运营商,中国将成为世界家居品牌最为集中的地方,中国市场也将成为全球优秀家居品牌的大熔炉,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家居生活。
大格局酝酿 预测未来还太早
家具展不仅是展示产品的集中地,也是让我们近距离观察行业的机会。从产品到品牌,从行动到思维,对中国家居企业来说,产品的提升是第一步,背后是品牌及战略的不断进化。
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家居业既处在一个内部加速调整的时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资本的助推也正在加速竞争壁垒的建立,并剥夺另一些品牌未来的生存空间,这种不均衡状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许就是在这样复杂而又动态的环境中,中国家居业未来格局的变化正在逐渐酝酿。现在预测未来仍太早,让我们静静等待。